午餐会主题:“全球医药卫生改革与发展大趋势”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CCG)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全球化》杂志
联合主办月度午餐会

医疗体制改革是全球性的政府管理难题,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经济领域,基本上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但社会事业领域改革相对滞后,医疗改革便是典型例证。我国现有的医疗卫生体制落后、医患矛盾突出,改革陷入瓶颈阶段。如何打破医疗卫生改革坚冰,有效地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医患矛盾突出、医疗体制改革举步维艰等迫在眉睫的问题?

2012年5月21日,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CCG)联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全球化》杂志在北京·万达索菲特大酒店成功举办本年度五月份“全球医药卫生改革与发展大趋势”名家午餐会。

参加本次午餐会的还有北京市朝阳区卫生局局长师伟、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高西庆、北京国际医疗中心丁永平、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全球化》杂志总编辑牛铁航、慈铭健康体检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韩小红以及从事医疗行业的专家学者、企业高管等各界人士。午餐会上,与会嘉宾就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等问题进行了热烈交流和讨论。

刘远立教授在本次午餐会上指出:全球医疗卫生发展四个方面大的趋势,用比较通俗的语言概括为“四化建设”。一个是经济结构的健康化,第二个是医学模式的多维化,第三个是医疗体系的协同化,第四个是政府与市场的合作化。..详细

CCG月度午餐会主讲嘉宾介绍

特邀演讲嘉宾: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刘远立教授

刘远立教授被哈佛大学评为“六位未来公共卫生领袖”之一,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政策与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专家组成员、“健康北京2020”战略规划课题组组长。

作为中国卫生部的重要智囊,刘远立教授参与了中国卫生改革与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研究和政策咨询。

其研究内容涵盖了: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医疗服务领域政府与市场相对作用的界定、医药卫生体系的绩效评价、医疗服务集团化建设、跨区域的协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移动医疗与数字医疗体系建设、健康与经济等领域。

刘远立教授自2005年起担任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项目部”主任,主要活动包括:与中国卫生部合作举办“中国卫生发展与改革高级国际研修班”(该研修班300多名毕业生来自各省市负责卫生领域的厅局级干部及大型医院院长);与中央党校合作举办“中国社会发展论坛”。

2007年,刘教授创立清华大学卫生与发展研究中心。刘教授的这些活动对中国卫生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国际领域,刘教授现任世界银行的顾问,任职期间帮助建立和加强了“中国卫生经济培训与研究网络”。此外,刘教授历任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顾问委员会委员,亚洲开发银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计划开发署、中华医学基金会(美国)等国际组织以及世界500强企业的战略顾问。

CCG月度名家午餐会是知名专家学者和精英人士与各界人士互动的平台,探讨国内国际和改革开放大事,提供丰富精神食粮,也是各业界人士联系交流聚会的高端平台,现诚邀您的参加和交流。

应邀参会嘉宾名单

发言嘉宾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刘远立教授(左)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全球化》杂志总编辑牛铁航(右)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高西庆(左)
慈铭健康体检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韩小红(右)


   
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葛明(左)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苗绿(右)


   
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陈珏(左)
波士顿顾问公司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吴淳(右)

   

   

   

参会人员

参会嘉宾:
高西庆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师 伟 北京市朝阳区卫生局局长
丁永平 北京国际医疗中心
王 君 北京市朝阳非公有制医疗机构协会
赵锡银 北京市朝阳非公有制医疗机构协会


主办单位人员:
牛铁航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全球化》杂志总编辑
李罗莎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全球化》杂志编委
徐洪才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
仲文娟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全球化》杂志总编助理


特别鸣谢:
韩小红 慈铭健康体检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胡 波 中国医院协会MTA秘书长
陈 沛 Oasis Inter.Hospital铭德国际医院
胡依晗 慈铭健康体检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李 涛 慈铭奥亚国际医疗会所总助
陆希祥 北京健康保障协会秘书长

参会人员(按姓氏音序)

陈 珏 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陈 沛 Oasis Inter.Hospital铭德国际医院
邓 婧 美国科恩集团北京代表处代表
丁永平 北京国际医疗中心
高西庆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葛 明 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
韩小红 慈铭健康体检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胡 波 中国医院协会MTA秘书长
胡海晨 金沙江创投副总裁
胡依晗 慈铭健康体检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李 玫 美国华美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李 涛 慈铭奥亚国际医疗会所总助
李罗莎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全球化》杂志编委
李小轩 先进网络总经理
刘天星 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陆希祥 北京健康保障协会秘书长
牛铁航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全球化》杂志总编辑
潘 峰 欧华天勤科技开发公司总经理
师 伟 北京市朝阳区卫生局局长
王 君 北京市朝阳非公有制医疗机构协会
王卫东 德恒律师事务所
吴 淳 波士顿顾问公司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
吴 光 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部门总监
吴 瑾 大中华区医疗总监大中华区医疗总监
徐洪才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
余 瞳 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高级经理
曾人雄 KingHong Capital董事长
张 莉 长江商学院企业关系经理
张守庆 美国科恩集团高级总监
张钟文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
赵柏松 Hope Genes Medical &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Institute,President,National Council of Chinese Americans, Vice President
赵锡银 北京市朝阳非公有制医疗机构协会
仲文娟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全球化》杂志总编助理
朱海舟 思科(中国)医疗业务总监/公共事业部
Yike GUO 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教授

刘远立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刘远立 点击此处进入该专题
非常荣幸应邀在这里跟大家做一个交流,针对“全球医药卫生改革与发展大趋势”我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一、小背景。
很多人去过哈佛大学,但是可能没听说过我所服务的公共卫生学院这个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的目标是促进人群的健康,通过研究、发现和与大众以及政府等进行沟通来促进公共健康,我们的学科包括生物科学、人口科学,也包括政策和社会科学。我主要研究政策和社会科学这一块,原来在国内学医,到美国主要是经济学,所以我把这两个结合起来,利用经济学的方法运用到政策和医疗领域战略的问题研究。
我现在所从事的这个系和CCG很有关系,叫全球健康系统。全世界我也跑了很多的国家,不像在座很多去发达国家,而是去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很多发展中国家在那做项目。非典以后我的主要工作是研究中国,或者借鉴国际经验帮助中国改善医疗卫生体系,促进医疗领域更好地发展。前不久美国外交杂志上有一篇文章,一个姓黄的学者,他的一篇文章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他要重提“东亚病夫”的概念,认为我们中国的卫生领域正在经历一个巨大的危机。但不管怎么样,我认为中国仍然具有很多的挑战和机遇。
哈佛除了本科以外主要是研究型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主要以研究为主。我很骄傲,我在哈佛工作16年期间概括起来两件事:一个是刚才主持人提到的卫生体系学创始人之一,就像经济这个体系是经济学家研究的,政治体系是政治学家研究的,我们在哈佛大学第一次把健康作为一个体系来研究;第二件事就是非典以后,我在哈佛大学成立了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项目部。
我们主要工作为三大块:应用型研究、教育研究以及中央党校举办社会发展的一个论坛。我们的应用型研究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政策层面,比如说医改。2007年1月,我们在清华大学第一次举办了一个由四个部委组成的高层次医改研讨会,同时也参与“健康中国2020”的工作,组织了一批哈佛教授,针对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把国际的经验进行了梳理,然后提交给以韩启德副委员长为首席专家的 “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规划组。后来我又领导了中国第一个城市级十年健康发展的“健康北京2020”的这么一个主题。
另一个层次,我们是通过做试点、做干预性的研究,把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结合起来,比如说闵行区的数据资料我认为是代表了中国的未来。另外,我们利用重建汶川的机会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农村的移动诊疗中心。这是两个层次的,一个是政策层面,一个是应用层面。
另外,我们的论坛讨论的问题不仅仅是公共卫生、健康,而且涉及到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领域,包括环境、社会保障、教育、民主与法制等等。这个论坛分别在中央党校和哈佛大学举办。去年9月份我们首次举办哈佛中美健康峰会,两国的卫生部部长到会做主题演讲。这个峰会已经写进了中美经济战略对话在医疗卫生领域的一个协议里面,今年10月31号我们将在北京举办第二届哈佛中美健康峰会,同时欢迎各位的参加。..详细

牛铁航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全球化》杂志总编辑牛铁航
我应辉耀之邀代为主持。我想利用这个机会多讲两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你们叫CCG,我们叫CCIEE,这两个机构的共同之处就是都为智库,我们也号称是民间的智库,咱们都是一个板凳里坐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是三年前成立的,在一年前创刊了《全球化》杂志,为什么要做“全球化”这个概念?这跟我们中国发展有直接关系,就是中国现在国内有人提出来中国模式,还更有人提出来重庆模式、广东模式。中国模式是中国自己做决策的,但是中国走到这一步,面对复杂的国际事务,这一方面中国决策特别差,所以根据这种情况我们怎么来做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苗绿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苗绿
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好!首先我代表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以及本中心王辉耀主任欢迎大家的到来。请允许我先介绍一下CCG的月度名家午餐会,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希望把全球知名的,在各行各业有所建树的专家跟大家一起分享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经验,以及最前沿的一些新的信息。

CCG作为一个智库来说,我们希望每个月都举办这样一次大家可以共同交流的活动,各方朋友在一起度过一个非常美好的欢乐时光,同时能够分享一些经验。

上个月我们邀请到世界著名东亚问题研究专家郑永年教授,讨论了关于国家权力危机和全球化的问题。这一次,应王辉耀会长的邀请,我们又非常荣幸的请到哈佛大学教授,也是卫生体系学创始人之一的刘远立教授。

今天的名家主题午餐会,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全球化》杂志的牛铁航老师主持。我们今后的CCG月度名家午餐会将会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全球化》杂志联合主办,让我们先有请牛铁航老师。

讨论互动环节

讨论互动环节 点击此处进入该专题
【苗绿】:下面是互动环节,希望大家踊跃发言。这次也请了很多业界人士,我相信在业界人士的讨论下,我们接下来的讨论应该是非常热烈的。

【提问1:】:我是软通动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陈珏,我在软通IT这一部门工作。听到刘教授讲了一个趋势,我们想到讲的几乎都是与医院有关系,但是WHO曾经有一个说法:一个人一生之中跟医院真正打交道的大概是一生之中时间的3-5%,几乎都是最后3年,打完交道也就不大出得来了。那我们先想想95%,我们的医院将来的趋势大概是什么样的情况?

【刘远立】: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因为我们从事的职业叫公共卫生服务,我们跟医学院有很大不同。医学院它关心的是个体,是人得了病以后怎么办,我们更多关心的是人群预防,我们怎么样保证我们的健康能够维持和促进。所以刚才陈珏的这个问题是我这个专业里恰恰要解决的。..详细

(C) Copyright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2008—2012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CCG)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8610) 65611038, 65611039, 65611041, 65611037 传真:65611040 邮箱:ccg@ccg.org.cn
京ICP备090304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