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图: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

  海归回国创业,一定要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创业领域。过去8年,我们投资了将近200家企业,这其中的创业者有20%的海归。从创业领域来进行分 析,不同的行业海归创业的比例会有很大不同。医疗行业里面海归创业人数最多,将近三分之一;新能源清洁技术占20%;消费类占不到5%。传统行业需要更接 地气,需要和政府部门有着良好的关系。就像上面张亚勤讲的,即使是民营企业希望找职业经理人的话,海归可能未必是最好的人选。但是在科技和创新性特别强的 领域,海归人才的优势则相对突出。我们这两年投资的贝达医药就是这样的典型代表。除了医药领域,海归在信息科技领域也具有同样的优势。

  因此,不同的领域海归有不同发展空间。海归自身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做出自己的选择。

   如今,海归转向于选择二线城市进行创业的数量明显增高。第一代海归回国创业时,上海、北京是他们的必然选择。近期,许多海归选择到成都、武汉、苏州和杭 州等二线城市去创业。原因主要是一线城市的空气污染、住宅成本、教育成本和人力成本的大幅上升。,这个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作为海归人员,上海和武汉的人 力成本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两个城市在人才、基础设施和相关人才政策方面则没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很多海归会选择到武汉创业。最近一批像医疗和新能源的公 司的创业,已经在我们中国二线城市展开。

  当前,全球顶尖人才回国的比例较低。我国海归回国大部分还是从事和商业 联系密切的领域。然而,我发现有很多领域里,可能绝大部分顶尖海归还留在海外,他们回国也只是短期访问,这主要集中在那些离商业和金钱稍微远一点教育和文 化领域。由于海外有着较好的研究氛围和基础设施,他们可能感觉没有必要回国。拿纽约来讲,像谭盾、郎朗、蔡国强等中国最好的艺术家可能都在纽约。他们当然 也会经常回国,然而为什么他们把家还放在纽约?纽约特殊的氛围对他们更重要,不过,他们对中国也有需求,像奥运会这样活动他们也会回国参与。我相信如果哪 一天中国拥有适合这些人才发展的环境,这些顶级的文化人才就会将中国做成自己的家。

  最后,我觉得复制也不是特别大的问题,在中国有些商业模式确实落后于美国,整个社会环境和商业环境就是这样。包括像携程在内的第一代互联网创业可能是借鉴美国的,但是我们最后超越了他们。

  最近几年过去,可以看到在有些行业,中国跟美国几乎是同步,虽然我们借鉴了西方的大数据的思路,然而我们根据中国客户的需求模式,创立了适合我国市场需求的原创的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