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吴晓波

吴晓波:

非常高兴今天到这里参加欧美同学会100周年的活动,我是第一次参加这个活动,感谢会长的邀请。我从浙江来,大家都知道浙江是地方创业最热的地方,刚刚公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浙江省有142个,是中国最多的一个省份。你看浙江的发展中央投资并不多,从一个人均收入在中国占到改革开放初期的第18位,现在人均收入在省里面算是最高的,其实很重要的原因来自于它的创业。浙江大学我们校训里讲的就是“求是、创新”。

刚才伯庆教授说,中央把创业放到大学里,其中一个原因是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从我们来看,这不是一个主要的原因,应该说这个世界在发生着变化,这个变化非常大。整个大学的教育体系面临着转型和升级。过去我们大学所奉行的专业主义,大学培养专业人才,你是做哪一个专业就好好的做那一个专业。现在我们可以看得到,社会所需求和需要的人才,它需要专业人才打破原有边界做事情,这是很大的变化。正是顺应这样的变化,我觉得不光是中国,其实在全球的大学里,对创新创业的教育越来越强调,越来越加强。我自己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个,从单纯的专业主义教育,转向叠加创新创业人才复合型教育。现在国际一流的大学都强调这一点,这是非常重要的转变。

第二个,越来越从独立的价格创造的价格链,转向开放的价格网络。以前名校有名教授,有著名的实验室。现在越来越多看到的是跨学校之间的合作,甚至跨国的合作、跨专业的合作,边界在模糊。只有打破原有的边界才能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第三个,从教育的内容来看,过去是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现在越来越转向体验,结合着体验。除了体验之外,更强调能力和人格的培养。这种培养的模式会越来越强调创新创业,这成为非常关键的因素。

我们现在在做的是商学院和管理学院。大家都知道哈佛商学院如何如何,斯坦福又怎样怎样。但是现在在新的一种范式是跨学院的合作,是一种架构网络的合作,这是全新的变化。我们学校在努力培训GXP,这个跟以前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不同的学校有各自的特点和专长,怎么样把他们的专长结合起来?我们讲有4个G,一起设计、一起组织,我们有一个全球创业班,法国跟我们合作,在中国四个月,在法国四个月,这样的学习模式非常不一样。现在我们很高兴的看到,这样培养的人才,他们跨国的合作从学习互动中开始形成了,毕业以后他们的活动,他们的行为就是一种跨国性的合作。

中国的理论对国际的贡献。可以说我们从事大学教育的人都会有一种感想,中国的知识分子,中国的知识界对世界的贡献到底有多大?从工业革命、文艺复兴以后,我们可以看到其实真的不大。从这里面来看,是不是我们中国的理论就没有自己的理论和贡献?我倒不这么认为。特别是这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这么多的海归学者从海外回来,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新的中西互动交流学习和互动创新的平台上有很多新的东西。我们中国的发展,从以前讲中国问题,现在要讲中国经验,现在也越来越讲中国的影响,这到底是怎么样的?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核心的一点,我们过去对国际通用的,知识界的语言掌握不够。在三十年来越来越大规模的全球化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掌握国际语言的中国知识分子越来越多。我们的理论对世界的贡献是有一个过程的。谢谢大家!

吴晓波:

这样一个趋势不光在我们浙大,所有高校都面临这个问题,独生子女政策已经实行这么多年了。我个人的感觉我们应该看到他们好的方向,他们的特点:接受新知识特别快,特别接受网络。我们老师在上面讲一个案例,你才开一个头,学生在上面已经上网查过了,他们说你这个说的不对,这家公司已经怎么样怎么样了,这是他们的长处。你刚才讲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知识和人格方面,大学教育就是知识和人格,这是很重要的方面。从能力和人格养成方面,他们这一代有他们缺陷,任何一点从创新创业教育来看非常有针对性,让他们打破他们凭着一种知识,就能耍弄一些小聪明,解决一些什么问题的固有思维模式。所以13年前,1999年浙大创立一个班,这班叫创新创业强化班,我不许管理学院学生参加,我们每年选60个人,这个选择不是老师来选择,让学生自己来选。看到这些学生自己能够打破常规,突破性的做一些思维,或者一些突破的做法,很有创意。但是他们需要我们的引导,我们就是在做引导。这个引导是什么呢?不是说只让老师和教授来引导,跟社会的结合也非常重要,这是中国大学目前巨大的弊端:跟社会需要需求的对接是不够的。我们的做法,让他们必须走出去,我们的学生不是只在浙大的课堂里上课,这个出去也不是像幼儿园阿姨带着参观,我们只提供一个现实,让学生自己去找。我们希望树立问题导向,他自己找问题,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和网络,他们去对接这样的网络,这个我认为这是比较成功的一种做法,从身上发现他们好的东西。确实他们需要从社会大课堂当中去锻炼,他们很多的弱点改变打破理念,关起门来是改变不了的。

王伯庆:

刚才你谈到和社会结合,中国高校很大的创新就是大学园区,我们现在把大学放在很偏的校区里面,我们的校园离社会更远了,这个有争议了,不知道林总有没有自己的看法。

吴晓波:

这个问题我关注很长了,我个人非常反对大学园林,社会的误区包括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很大原因是大学园建设,把大学生圈在这个领域学习,大学教育系统应该是分步骤的系统,而不是集中的系统,我们现在是越来越集中,我个人认为是一个方向的问题。

王伯庆:

我们嘉宾讨论就到这,现在进入提问阶段。

提问:

尊敬的吴院长,刚刚讲到网络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产生网络监督和网络民主的时候,它也产生另外两种,网络流氓和网络无政府主义者。在大学生的上网引导里,如何提升他们的鉴别能力、识别能力和选择能力。谢谢。

吴晓波:

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在中国,政府往往希望用政府看得见的手说什么样的东西是好的,什么样的东西是不好的,它是出于好心。但事实上从逻辑上讲,它存在逻辑上的问题。因为许多价值的判断不是唯一的标准,这是我们首先要看到的。我们要相信我们的社会,相信我们的人民,相信有这么多个知识分子,这么多的精英分子,他有自己一种责任,他会去努力把这个社会导向更加的理性。但是这个过程不一定很完美,肯定有很多的网络暴力,乱七八糟的东西都会有。但是这跟中国市场经济改革一样,你让市场的机制起作用,他肯定会往好的方向走。但是你不让它,让政府看得见的手去扭,越扭就越曲。现在老百姓心目中普遍的不信任感,这是很糟糕的。为什么会是这样?我认为是你相信老百姓不够,相信这个社会不够,总是只相信那些纵向的权利,这是有问题的。网络这一块,我相信只要让他充分的竞争,好东西会越来越好,差的会被淘汰。但是相应的法律法规是需要健全的。

孙立哲:

我补充两句我的体会,开始进了法学院,第一堂课给我们讲美国宪法的自律原则,很震惊。
第一个,不要相信政府。但是它的意思,一是,主权是在人;二是,不要相信政府,政府这个怪物是要需要监督的。这是第一条我们学法律学到的,觉得这跟我们以前计划的,指令性的,集权化的政府概念确实有很大的区别。
第二个,自由追求,每一个人有自由追求的机会和权利,倒不是结果是公平的,结果是一样的,其实它是机会的问题。
第三个,容忍。系统要有容忍性,特别是可以容忍错误和失败,这样创新才可能真正的有了土壤。如果不能允许错误,创新就非常困难。
第四个,乐观主义,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在我们看到美国的宪法中,不管事情怎么变化,这个系统内部是有纠错能力的。刚才吴院长的意见非常赞同,我们系统实际上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有力量,有动力,有能力,这个能力是可以启发出来的,坏事是走不太远的。如果有这样一个思想,我觉得是可以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