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人社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吴江

吴江:

  大家上午好,利用一点时间交流我们实施国家人才发展规划中重要的品牌:千人计划。今天早上开幕式的时候中组部人才局对千人计划做了一个描述,我们提前了两年,三年就完成了千人计划。从目的意义的角度说,,世界上很多的国家都需要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这种情况下,为了有可能引进更多的人才,实施了千人计划。目前千人计划完成计划也仅仅是把人引进过来了,到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我想从正面上看有四个特点:

  第一个,引进海外高素质人才已经形成规模效应。从规模效应角度看,2000人算什么呢?实际上千人计划是一个示范作用,是一个国家带动作用,后来从国家层面出台青年人千人计划、外国人千人计划,现在改成万人计划,说到底就是为了使创新型人才为国家需要服务。现在各地有12万海外人才,,12万是各地千人计划、百人计划的人才数量,已经形成规模效应。

  第二个,以千人计划为龙头的创新人才,引领一批新产业。特别是在生物医药等领域一批重大课题项目的启动,以及城市建设方面起到的推动带动作用等。

  第三个,这些人才带来新技术、新理念、新经验,进一步推动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以及卫生体制的改革。我们国内正在深化,我们引进的人才发挥鲶鱼效应,对于推动人才发展、深化改革,特别是推动科研院校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四个,环境改善方面,大家来了都不适应,这种环境改善都在积极的适应。这两年,工作条件、生活条件都在逐步发生一些变化。这里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大家对国内的环境特别像人居环境、官本位现象、科研体制、资金人才等方面有很多不适应,存在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突出反映了千人计划引进来以后工作需要改善和加强。不仅需要政府,还需要社会和市场服务进一步改善,这都需要我们大家需要共同促进,把这项工作搞好。

提问:我是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我问一下吴江院长一个问题,千人计划五年了,五年过程中有没有感受到一些变化,特别在人员素质和评选标准各方面,现在千人计划评选竞争激烈程度和以前比有没有什么变化?很多人想报千人计划,很多人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评上,我想问一下这方面的看法?

  提问:我对邓锋先生提一个问题,刚才邓锋真诚的告诉大家他经历的回国创业所有的艰难和所有过程,能不能跟大家分享一下究竟有那些困惑,艰难的克服困难的例子,尤其在事业进程过程中,跟我们回国创业留学人员分享一下。

  提问:我想问吴江先生,我们一个创业团队,如果有一项专利创业团队怎么列入千人计划,这个项目评估是什么样的标准?

  吴江:

具体千人计划的评审工作我没有参与,所以我还不太了解现在千人计划在具体评审过程当中一些变化情况。向几位专家了解一下。

  现在整个千人计划评审工作还是有一个逐步的进步过程,比如说从注重评个人,逐步开始注重评团队,更加重视团队的结构、组合,从技术到管理。再一个,更多从创新到创业,因为总体上来说千人计划创业的偏少,大体上也就占不到三分之一,更多还是要能够促进千人计划走出学校,能更多融入到产业发展当中去,和民企、国企更多在创业方面合作。同时在环境的变化,也还是要更多的营造一些创业的工作、生活各方面良好的条件。再一个,评审的过程现在看来程序比较复杂,有些不够透明化,这也是大家比较关心的一些问题,我觉得这方面也还是需要有一个逐步改进过程。大体上来说,现在千人计划总的了解怎么评审,评审过程、程序这些宣传还不够,咱们透明度不够大,有些了解,比如说千人计划直接参与或者直接申报的人相对来说了解,有些企业在企业了解相对少一些,需要更多人了解它,需要多方面大家来宣传,尽量让标准和程序简化,另外透明度更大一点,正在考虑这方面变化,我只能从宏观讲一讲这个情况。

吴江:

你说这个问题对于当前引进人才是客观存在的,一方面,对于千人计划主要还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一些专家,创新创业技术性比较强。对于社会科学引进相对比较少,但也不是没有,比如说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他就是搞公共政策的,他也是千人计划的。另一方面,也有一个评价尺度的问题,社会科学很难用它的成果来做一些比较客观的评价,我们现在很多科学很多出评价院士是一个道理。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社会科学发展这一块,怎么能增强对国家的咨询作用,起到一种智库的作用。现在美国大概2800多个主要是公共政策方面的智库,这个智库大部分都是中国人,我们国家400多家绝大多数都是国有的,或者是政府办的,这里面有一个民营创业建立智库,咨询业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我们海外回来能够多在社会科学方面、公共政策方面通过一些智库的作用来创业,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一些咨询,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